当前位置:中华口腔网 > 学术研究 >

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9-07-22 |来源: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 阅读:|
我要分享

在缺失上颌后牙后,牙槽骨产生的吸收作用会增大上颌窦的气腔化状况,这就使得种植修复手术变得困难。有资料显示,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对这个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并且手术成功率非常可观。对比于常用的上颌窦开窗植骨术,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手术创口较小,还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治疗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因为这一系列的优势,目前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一致好评。

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上颌窦内提升术主要步骤是通过先锋钻的定位,从牙槽嵴顶进入,依次钻洞至距离上颌窦底部大概2 mm的位置,再使用骨挤压器(或冲顶器)使窦底骨骨折,这样便于将上颌窦底抬起来,然后使患者实际情况(上颌后牙区有效的牙槽骨高度)往里面植入不同的材料,这就是上颌窦内提升术。本文主要对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临床适应症、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适应症

    通常来说,牙槽嵴顶和上颌窦底部之间的距离,称为上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BH)。早在1996年,就有科学家将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分为四类,高度不同,实施的手术植入方法也不同:RBH大于等于10mm时被分为A类,这类可采用常规的上颌窦种植方法;RBH在7mm~9mm之间时被分为B类,适合使用单纯的上颌窦内提升术;RBH在4mm~6mm时被分为C类,适合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RBH小于4mm时被分为D类,这类适合使用上颌窦开窗植骨延期植入术。

    医学界内一般都认为,RBH小于5mm时植体植入后会产生不稳定现象,一般都要延期之后再进行手术。窦粘膜穿孔和上颌窦炎是上颌窦内提升术的非常普遍的术后并发症,如果植入的植体是自体骨材料的,很可能会致使相应部位骨的损伤和缺失,使患者感受不到牙龈和粘膜的存在。患者在不植入材料时,发生上颌窦粘膜穿孔的概率要比植入材料的发生概率低的多,可能是在植入过程中植入材料颗粒有尖锐部分破坏了粘膜的缘故。

    有关实验资料显示,36位患者的RBH为(6.3±0.3)mm,对他们实施上颌窦内提升术,所有患者总共植入54颗种植体,在12个月之后种植体的死亡率仅为4%,存活率非常可观。而对10位RBH为(3.2±0.1)mm的患者研究,同样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为他们植入种植体,12个月后发现他们都能较好的固定,并能行使一定的功能。由此可以发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手段不断提升和完善,在RBH小于4 mm时手术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 窦底提升幅度

    相比于上颌窦外提升术(上颌窦颊侧开窗技术),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提升幅度要小很多,上颌窦外提升术的提升幅度能达到10 mm~12 mm左右,而内提升术幅度仅在4mm~5 mm,如果提升的幅度过大(大于5 mm),容易造成上颌窦膜撕裂,影响提升区的骨质形成质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失败率。有学者在12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中做过实验,采用冲压法,不植入植骨材料为他们提高上颌窦底,提升幅度约为2~5 mm,效果明显。虽然此种手术能够较大程度使幅度提升,还不需要植入植体,但是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来验证。

    3. 植入成功率

    上颌窦内提升术从开始在临床上应用以来,无论植入植骨材料,手术成功率都比较高,而且成功率并不受是否使用植骨材料的影响。有学者使用LMSF(上颌窦底局部处理)技术为RBH为(2.87±0.9)mm的患者植入共计58颗种植体,手术失败率也仅为9%,而对17位RBH为(5.3±2.3)mm患者实施的上颌窦内提升术手术成功率达到了100%,在植入4~5年后植体功能性负载成功率也有99%,由此可见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种植成功率和是否植入种植体无关。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保证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前提下,可以优先考虑不植入植骨材料。

    4. 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

    目前对上颌窦内提升术后种植体和周边新骨是否形成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有少量资料显示可使周围骨高度提高3~4mm。有学者结合用上颌窦内提升术为患者种植的共计157和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提升周围骨高度最大为5 mm,都能和种植体有效结合,但是提升幅度为2~3mm的患者,植体和新生骨表面结合的很好,没有其他不良现象;而对于提升幅度大于3mm的患者,种植体虽然能和部分新生骨结合,但是结合部位不规整,有突起现象。通过实验发现,新生骨的形成数量和植体在上颌窦内的突出高度成正比关系,和种植前剩余牙槽骨高度成反比关系,具体的原因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5. 锥束CT在上颌窦提升术中的应用

    锥束CT是一种发射锥形射线,应用在牙弓,颌面形态的断层扫描摄影技术,在20世纪九十年代被研发出来,该仪器扫描结果经计算机处理后能得到矢状面、冠状面、曲面等各个方位的3D图像。相比与传统的螺旋CT,锥束CT的图像分辨率更高、操作更加简便、照射剂量更低、费用更低廉等,基于这些优势,锥束CT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也逐渐被医学研究者开发和研究。

    6. 讨论

    由于上颌后牙区的骨密度很低,在种植区域中成功率也是最低的,特别是植入植体材料之后,患者的上颌粘膜穿孔和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也显著提高,影响手术成功率。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尽量不植入植骨材料,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所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短种植体技术的不断改进,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对其疗效的研究也会进一步的深入。

(责任编辑:爱牙牙)
热门新闻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投稿专用邮箱:1519206@qq.com| 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15-2020 中华口腔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QQ:1519206
中华口腔网,中国口腔行业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