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整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被源源不断的应用的医疗手术当中,对于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材料选择依旧是重点,它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整体效果,其重要性毋庸质疑,以下便是对几种常见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材料进行了分析。 1. 骨组织移植 1.1 自体骨 自体骨移植可大幅度减少传染病风险,预后状况良好,常见移植骨主要为肋骨以及腓骨等。且带血管蒂进行移植操作,可有效促进移骨与周围血管组织进行融合,从而为骨骼生长提供必要营养。但缺陷在于难以进行大范围缺损修复,且术中易造成二次创伤。 1.2 异体骨 常见包括动物骨、人骨等,在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手术。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但缺陷在于,很多异体骨在经过特殊处理后依然会存在免疫原性,从而增加了疾病传播和组织排斥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2. 骨替代原料 2.1 人工合成类材料 具体包括生物陶瓷、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等,这些材料化学成分与人骨相近,骨诱导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羟基磷灰石在经高温煅烧后,可生成少量磷酸三钙,以促进两种物质的降解与吸收,维持了机体与材料之间的生物学平衡,不会对细胞产生毒副作用。但缺陷在于降解时间不易控制,备料过程中无法确保材料孔隙率,由此也对新骨的改建和长入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金属材料 临床常用的人体组织缺损修复材料为金属材料,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主要包括不锈钢固定装置、金等等。近年来,人们发现金属钛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较好,且与骨组织的匹配程度较高,利用金属钛对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3 自然生物材料 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早期阶段,珊瑚是主要材料之一,其化学成分以碳酸钙为主,在经过相应的热处理后,可转变为羟基磷灰石,与天然骨较为类似。由于珊瑚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好,因此更加容易被加工成型。 2.4 复合材料 临床常用的复合材料为珊瑚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好,且材料易于获取及加工,性价比较高,但由于珊瑚本身材质极具稳定性,临床移植应用不易于吸收,与周围骨组织融合时间长,材料难以转化成自身骨组织,延长预后恢复时间。针对此特异性,珊瑚材料一般被应用于小面积的骨骼端修复缺损中,将材料加工成适宜的大小填补于缺损部位,避免因为骨骼端作用力长期压迫导致的断裂情况,可通过加固钛网和种子细胞进行诱导和强化。虽然钛板不可被吸收,但却促进了缺损区骨组织的恢复。 2.5 可注射性软骨 部分患者因为牙周炎的缘故会导致颌骨小范围缺损,因为炎性疾病的影响,对骨移植修复材料的选择具有一定限制作用。据相关研究显示,将藻酸盐和合成水凝胶作为载体,配合软骨细胞,一般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2.6 组织工程骨 随着计算机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骨组织设计、加工以及构建技术的优化,于手术开展初期,可采用数字化三维组织重建技术、增强CT扫描等辅助手段为手术模拟以及材料塑形等操作制定精准化以及个性化方案,可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因为反复操作因素对移植材料或细胞造成损害,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应用发展可有效促进组织工程骨进步。 组织工程骨在植入机体之后,由于原种子细胞脱离原有环境,加之在缺乏营养供给的状态下,对细胞的分泌、分化及增殖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严重减弱成骨能力,影响与周围组织的融合,在骨置入后应加强周围组织血液供给,建立良好的营养支持联系,为复合物成活提供保障。 3. 固定材料 可降解材料具有极佳的组织相容性,临床应用塑形操作简捷,可作为短期植入的首选材料,当组织逐渐愈合之后便会自动进行降解吸收,不会对骨折愈合造成阻碍,整个治疗过程较为便捷。在动物实验研究中,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该类材料虽然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但由于其机械强度不及金属夹板,因此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迟发性炎症,在今后的实践应用过程中,为避免上述问题,可适当提升生物降解材料的机械强度,从根本上杜绝迟发性炎症的问题,而对降解速度进行控制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还未发现一种材料能够完全满足支架材料的要求,实践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对各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重点考虑,从而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提升复合材料的应用效果。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生物材料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且治疗方式也开始朝着简洁化方向发展,如此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其生活质量。通过临床实践与生物技术的有效融合,越来越多的新材料逐渐开始取代异体组织和自体组织,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相信在未来的组织器官缺损修复领域中,也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